跳至主要內容

17歲拼命讀書錯過病危母 ICU醫師30年後用「四道人生」解開遺憾

加護病房的雙重使命:搶救病患與治癒家屬

▍那個改變人生的農曆七月

「我永遠記得醫院消毒水混著雨水的那股味道…」阿金醫師瞇起眼睛,手指無意識地轉著原子筆。每年接近馬來西亞國慶日,加護病房的冷氣總讓他想起1989年8月29日——高二模擬考最後一堂下課鐘響時,他正把鉛筆盒收進書包夾層。

最後對話的溫度

那天早上探病時,媽媽床頭還放著喝到一半的薏米水。17歲少年興奮分享:「醫院門口那個阿婆又來討錢了,我給她兩塊喔!」媽媽笑著戳破老太太是職業乞丐,卻又補上:「老人家出來討生活也不容易啦。」

藏在便條紙的病名

「醫生都用馬來文講病情,我媽根本聽不懂」阿金醫師從皮夾抽出一張泛黃紙片,藍色原子筆寫著「mitral regurgitation」。當年他跑遍圖書館才查到是「二尖瓣閉鎖不全」,但手術風險、存活率?沒人願意告訴賣麵攤的窮人家。

▍衝向醫院的17歲少年

人生第一次坐計程車

校長室那通電話讓他渾身發冷,跟馬來同學阿里借的10元硬幣在手心掐出紅印。平時捨不得花的錢,這天卻在計程車上盯著跳表數字發抖:「司機大哥,前面封路我自己跑過去!」

太平間門口的漫長等待

「護士只說『去太平間』就繼續忙了」瘦高中生縮在磁磚地板上,看著別人家屬掀開白布哭喊。冷氣從鐵門縫鑽出來,他拼命回想昨天媽媽說「考完再來」時的笑容,指甲在手臂抓出血痕。

▍30年後在ICU的解方

當年沒人告訴他的四件事

「現在我會抓著家屬手說:」阿金醫師示範慣用動作:

  1. 道謝:「阿母知道你盡力了」
  2. 道愛:「她最愛看你笑的樣子」
  3. 道歉:「沒趕上不是你的錯」
  4. 道別:「跟媽媽說路上慢慢走」

那些藏在醫療儀器後的眼淚

護理站抽屜總收著各種平安符,有次阿伯堅持要燒紙錢,阿金醫師帶著全院同仁在後樓梯用不鏽鋼盆完成儀式。「醫生要治的不只是心跳數字,還有家屬心裡的破洞。」

▍從仇恨到和解的醫病之路

揭開母親的死亡真相

當上心臟外科醫師那晚,他翻出泛黃病歷反覆核對。「原來主動脈剝離只要5分鐘就能帶走人,當年值班醫師真的盡力了…」月光照在病理報告上,30年前的恨意突然化成鹽水從眼角溢出。

貧窮帶來的雙刃劍

「如果當年有錢轉去私人醫院,媽媽會不會活下來?」這個問題糾纏了他20年。直到某次幫清潔工阿嬤墊保證金時,突然明白:「現在的我,就是當年希望遇見的那個大人。」


「每個衝進ICU的家屬,都是17歲的我」阿金醫師把便條紙收回皮夾,電腦螢幕亮起新的病危通知。加護病房的自動門再次打開,這次他準備好要同時接住病床上的生命,和家屬心裡那個來不及長大的孩子。

分類:健康養生